看到一些自媒体劲爆的文章,有时会想,写文章的价值到底在于引起更多的人关注还是简简单单去述说一件事情。可能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华大基因,华大基因一直是个争议不断的公司,我不知道争议的重点在华大还是在基因,或者兼而有之。争议无可厚非,但尊重事实是应该是一个正常人的底线。

最近又有一篇劲爆的文章在网络上传播,对于自媒体,因为其不是专业的投资机构,甚至觉得还不如一些业余的投资者,故对其分析水平并不做过高要求,本文仅针对其中的谬误做一些矫枉。这些谬误,有可能也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对华大最粗浅的认识。
首先,华大基因是做B2B业务的,华大的客户主要是大型医院、政府医疗机构、国内外高校、研究所、医药公司等等,这些客户都是专业程度很高的群体,不存在那么容易就被忽悠的问题。至于消费者,是鲜有谁跑去医院让医生开个华大基因的的吧,所以在临床服务上忽悠消费者,不存在这个渠道,消费者要接触到华大基因的产品,要么通过医院医生,要么通过卫计委的民生项目,也就是说医生、卫计委专家会把关,觉得华大能忽悠消费者,这个可以省省了。
其次,华大暴跌800亿的事我想用和华大很相似的Ilumina公司举例子。Illmina在2010年7月份在纳斯达克上市,在2010年9月份涨到最高的51.63美金每股,而在2013年3月份跌到1.71美金每股,区间跌幅达97%,然后随着价值回归,在2018年9月涨到743美金每股(复权价格),区间涨幅高达434倍。这里想说的是,资本市场的价格是受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是公司股票跌了就要落井下石证明这个公司有多差,长期来看是会有价值回归的一个过程,所以仅仅用短期的市场表现去论公司是极不客观的,而且好的公司都会在挫折和小错误中不断成长,这也是好公司的魅力所在。
接着,说裁员。根据年报,2017年和2018年的在职员工人数分别是2846人、3150人,2018年职工人数增长了10.68%,丝毫看不到有什么大规模裁员的迹象。根据昨天华大集团的采访,只是把一个颜质项目从华大系剥离出去,而这个团队仅有7人,裁了几个绩效不好表现不佳的试用期内的人员居然被解读为大裁员并进行资产剥离。同时,根据华大集团的数据,2019年初至今,集团已经新招了400多名新员工,这也足以说明问题了。
接下来想还原老汪关于化学合成生命、100岁和HPV的原话,没被断章取义,没被标题党的完整记录应该能消除很多误解。
这些原汁原味的话,我相信不需要去怎么解读,只要结合背景、语境略加思考并能理解。想把这几个事给说清楚了,所以想说以下几点:
1、 化学合成生命的发展速度很快,短短几年已经达千万数量级,对于30亿个碱基的人类来说,达到这个数量级仅仅是时间的问题,并且老汪也提及了发展过程涉及到的各种问题。
2、100岁的梗我看到的是老汪对华大员工健康的关注,而不是所谓的KPI,这样的说法是本末倒置,100岁只是个象征,不会有人在华大真正工作到100岁,哪怕是50、60岁,真正目的是用公司的技术去让员工保持健康,防患于未然。
3、HPV的背景是当时疫苗香港美国上市而国内未上市的背景下,很多人去香港打疫苗的情形。在普惠医疗的角度,不是每个人都有经济实力去做这个事,老汪只是站在民生的角度去说这个事,算这个账,提出当下最优方案。五年一次重打的概念应该是基于五年之后抗体出现弱阳性或者没了的情况类似乙肝疫苗失效的情况,而且对于有过性行为的疫苗的效果会差一点,还有并不是覆盖所有亚型的问题,所以定期检测还是必要的。
以上只是一些说了又说,诟病完又诟病的梗,那篇文章其实没什么实质的内容,只是东拼西凑了些东西然后很主观地去说华大是一家多么不好的公司,不公正、不客观、没有实锤,甚至觉得没真正看过华大的一些资料。然而时间、历史会给予华大公正的评判,而轮不到这种自媒体、舆论以这种拙劣的方式评头论足。
今日华大基因股价开盘低开-2.8%,市值下跌7.2亿,正好差不多是过去三年研发费用的总和,想想这么篇文章一秒钟引起的波澜顶过作为企业未来发展发动机的研发费用整整三年的费用,不由感叹黑文的破坏力,当然这里也仅是甩锅黑文权当娱乐罢了,也没有怼黑文的意思,只是想借这个把事情说一说,说给有愿意客观去认识华大的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