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抗疫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一切归于平静之后,医患关系再度出现紧张,伤医事件又时有发生。这究竟是医生之错、医患沟通之障碍?还是就医环境之恶劣、医疗体制之痼疾?如何才能让医疗环境变得更好?应该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医疗环境是一个有赖于全社会和衷共济去构建的系统工程,绝非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就能得以改善。进入六月,华夏大地上已经偃旗息鼓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北京突发,刚刚准备满血复活的帝都,一夜间跌入全国最不受欢迎的城市之首。北京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被提升到二级,位列全国之冠。在应对突发疫情之际,白衣天使们依然以大无畏的勇气和崇高的职业精神冲锋在前,以高超的医术和生命之躯力阻病毒的蔓延。然而,新闻中播出的核酸检测画面令大众痛心,使医者寒心。骄阳似火的烈日下,身着厚重防护服的病毒检测人员竟然没有遮阳用具,使得医者中暑晕倒;入夜以后,露天检测场所中由于后勤保障的缺乏,医者只能在工作间隙垫着塑料布席地而睡。堂堂首都对医疗将士的后勤服务措施竟然如此,其他城市的医疗环境就可想而知了。
时至今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导致公众对医疗的期望值不切实际地增高。医院迫于生存的压力,医者经济指标压力的增加,导致医生与患者之间接触时间变短,医患沟通难以充分,传统的同辈之间守望相助和上级医师业务指导的弱化,加之医疗卫生服务的产业化将医疗转变为生产线、管理负担日益增加、以及对于更少资源消耗提供更多医疗卫生服务的期待,导致目前医疗行业不堪重负。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受精神疾病、情绪疲惫和焦虑影响的医务人员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医疗系统后继乏人的状况日趋凸显。
我们深知,崇高的职业理想是我们应该恪守的初心,治病救人是医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患者有效地沟通与坦诚交流,也是医者必备的重要能力。但如果没有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缺乏相互体谅的换位思考,仅仅依靠医疗系统和医生个人的努力,永远难以创造出大众满意的医疗环境。有鉴于此,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真正做到有效呵护人民的健康,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系统必须有所改变。
上一篇:新国标引发饮水安全思考 水龙头行业要避免变“水祸”(3)
下一篇:2020山东公务员专业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