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5 月,一名老人被送往芒特西奈医院(Mount Sinai Hospital)布鲁克林分院接受腹部手术,结果医生在他的血液中出了一种神秘的致命病菌。老人马上被送往了重症监护室进行隔离治疗。
这种名为“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简称 C. auris)的真菌在全世界各地悄悄传播,得病的往往是免疫系统薄弱的人群。在过去 5 年里,委内瑞拉一家医院的妇产科病房和西班牙一家医院都出现了大规模感染;英国一家著名医疗机构不得不因此关闭了重症监护室;而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南非,疫情也在不断蔓延。
最近,美国纽约州、新泽西州、伊利诺伊州均发现了感染病例。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已将其列为“紧急威胁”。
经过 90 天的治疗,芒特西奈医院收治的这位病人不幸去世,但耳念珠菌的生命力依旧十分顽强。经检测,病人住过的病房里到处沾染了这种病菌。为了彻底消毒,医院甚至动用了特殊的清洁设备,还移除了一部分天花板和地砖。
该院院长斯科特·洛林医生(Dr. Scott Lorin)表示:“所有的东西检测都呈阳性:墙壁、病床、门、窗帘、电话、水槽、白板、输液杆、输液泵,还有床垫、护栏、压力瓶、百叶窗、天花板。房间里的东西都是。”
耳念珠菌相当顽固,因为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对它不起作用。如今,病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对人类健康也构成了极大威胁,耳念珠菌就是最新的一例。
几十年来,公共卫生专家一直警告说,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减弱药物效力,本可以杀死致命细菌、延长患者生命的药物也会失去药效。但令人不安的是,近期抗药性真菌感染病例激增,再一次动摇了现代医学的根基。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真菌流行病学教授马修·费希尔(Matthew Fisher)表示:“这是个大问题。我们是得依靠抗真菌药物来治病的。”费希尔近期就抗药性真菌的兴起与他人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
简单地说,真菌也和细菌一样正在不断进化,对现代药物产生了耐药性。
不过,就在世界各大卫生机构领导人呼吁医生谨慎给患者开具抗菌药物之际(联合国已于 2016 年召开大会,应对新出现的危机),医院、诊所、农场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依旧屡禁不止。
抗药性病菌通常被称为“超级病菌”,但这只是一种修辞,这种病菌其实不会杀死所有人。耐药真菌只有对免疫系统不成熟或有免疫缺陷的患者才是致命的,这类人通常是新生儿、老年人、吸烟人群、糖尿病患者,以及需要长期服用类固醇的免疫性疾病患者。
科学家认为,除非开发出更有效的药物,同时严格控制抗菌药的使用,否则健康人群也有可能受到“超级病菌”的威胁。一项由英国政府资助的研究表明,如果不******新政控制药物滥用的现象,到 2050 年,全世界会有 1000 万人死于抗药菌感染,超过因癌症致死的 800 万人。
疾控和预防中心官方根据 2010 年的数据估算显示,美国每年有 200 万人受到耐药菌感染,2.3 万人不治身亡。最近据圣刘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员估计,如今美国年均死亡人数约为 16.2 万人。而全世界因耐药菌感染而死亡的人数约为 70 万人。
许多用于治疗人体感染的抗生素和抗真菌药,近年来也广泛用来防止牲口生病和植物腐烂。一些科学家指出,有证据表明,为农作物滥施杀真菌剂的做法导致了人类感染耐药菌的病例激增。
然而随着危机加剧,官方往往隐瞒了疫情真相,所以公众仍对它知之甚少。
无论是抗药细菌还是真菌引起的病例,由于担心人们把医院看做是病菌传播的中转站,医疗机构和地方政府都不愿让公众了解详情。许多情况下,州政府只承认当地出现过相关病例,而拒绝公开具体信息。
与此同时,这种病菌的传染性极强。在医院里,它会沾染在人的手上和医疗器具上;在农场里,它会通过肉类和粪肥种植的蔬菜传播到外界;它会经由旅行人士和进出口商品跨越边境,还会通过病人在养老院和医院间辗转而传染给他人。
芒特西奈医院收治的这名病人感染的是耳念珠菌,但目前出现的耐药性细菌和真菌已达数十种。
念珠菌(Candida)是血液感染的最常见病因。其它类型的念珠菌尚未对药物产生明显耐药性,但美国疾控和预防中心表示,有超过 90% 的耳念珠菌患者至少对一种药物有耐药性,另 30% 的人则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有耐药性。
康涅狄格州副流行病学家林恩·索莎医生(Dr. Lynn Sosa)认为,目前耳念珠菌是抗药性感染的“头号”威胁。她表示:“(这种疾病)似乎无法治疗,也很难诊断。”
据疾控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近半数感染耳念珠菌的患者会在 90 天内死亡。不过,世界各地的专家仍未找到它的源头。
疾控和预防中心真菌研究部门主任汤姆·奇勒医生(Dr. Tom Chiller)表示:“它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现在已经蔓延到了世界各地。”
2015 年末,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传染病专家约翰娜·罗兹医生(Dr. Johanna Rhodes)接到了位于伦敦郊外该校附属的皇家布朗普顿医院(Royal Brompton Hospital)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人显得惊慌失措。原来几个月前,耳念珠菌在医院里扎了根,人们根本无法把它彻底清除。
罗兹医生说对方告诉她说:“不知道它从是哪里来的,之前从没听说过这种病菌。它就像野火一样蔓延开了。”她同意帮医院给耳念珠菌测试基因图谱,并把它从病房里彻底清除。
鉴于雾化的药水能洒到病房的角角落落,医院工作人员在罗兹的指导下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装置,往耳念珠菌患者住过的病房里喷洒双氧水雾剂。工作人员用这个办法反复消毒了一个星期,然后在病房中央放置了一块培养皿,其中则放了一些胶状物,以供活下来的微生物重新生长。
只有一种微生物活了下来,它就是耳念珠菌。
日复一日,病菌在不断扩散,但消息却没有传开。皇家布朗普顿医院专门治疗肺科与心脏疾病,许多来自中东和欧洲的有钱人都会慕名前来问诊。医院向英国政府发出了警告,并对感染耳念珠菌的患者说明了情况,但没有发布公告。
该院的一名发言人奥利弗·威尔金森(Oliver Wilkinson)表示:“疫情爆发期间,没有必要对外发布通告。”
世界各地的医院也对公众瞒下了疫情。个别机构、国家、州和地方政府一直不愿公布耐药性真菌疫情爆发一事。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吓到已患病或可能患病的人。
皇家布朗普顿医院传染病专家西尔克·谢伦茨医生(Dr. Silke Schelenz)发现,疫情刚爆发时,政府和医院缺乏紧迫感,这“非常、非常令人沮丧”。
他表示:“显然他们想保住自己的声誉,但这对手术结果没有什么影响。”
到了 2016 年 6 月底,一篇医学论文中写到了皇家布朗普顿医院“目前爆发的 50 例耳念珠菌病例”。医院随后采取了非常措施,将重症监护室关闭 11 天之久,并把重症患者转移到了另一层楼。不过这一次,医院仍未对外发布通告。
几天后,医院方面终于向一家报社承认自己遇到了麻烦。《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的标题写道:“英国出现新型致命‘超级病菌’,医院关闭重症监护室”。(后来的研究称,该院共出现了 72 例病例,不过有些病人只是耳念珠菌携带者,并没有受到感染)。
但在世界范围内,耳念珠菌疫情仍然鲜为人知。西班牙 Hospital Universitari i Politècnic La Fe 医院甚至爆发了更严重的疫情。这家医院共设有 992 个床位,372 名患者受到定植(也即患者体内携带病菌,但未被感染),其中 85 人受到血液感染。而公众和未受影响的病人都被蒙在了鼓里。据真菌学专题期刊《Mycoses》刊登的一篇论文显示,该院有 41% 受感染的患者在 30 天内死亡。
医院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患者死因不一定就是耳念珠菌:“患者本身有各种既往病史,身体状况也很差,所以很难判断他们的死因是不是这种病菌。”
和皇家布朗普顿医院一样,西班牙的这家医院当时也没有发表任何声明。截至发稿时,该院仍未发表声明。
在《Mycoses》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作者之一是该院的一名医生,他在邮件中表示,院方希望他不要接受记者采访,因为要“考虑到医院的公众形象”。
遮遮掩掩的做法激怒了提倡维护病人权益的人士。他们认为,病人有权知道某家医院是否爆发了疫情,这样他们就能决定是否前去就诊,特别是如果病情并不紧急,比如某项手术可做可不做时,他们就可以选择不做。
来自肯塔基州的医生、提倡保护患者权利的非盈利组织 Health Watch USA 董事会主席凯文·卡瓦纳(Kevin Kavanagh)质问道:“为什么我们过了近一年半才读到疫情的报道,而不是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呢?要是一家餐馆发生了食物中毒,这种情况是不可容忍的。”
卫生部官员则表示,患者本身无能为力,特别是在风险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向他们透露实情只会让他们感到害怕。
Anna Yaffee 医生曾担任疾控和预防中心疫情调查员,负责处理肯塔基州医院里出现的疫情,但官方并没有公布具体医院的名字。她说:“医护人员自己理解这些病菌都很困难,要向公众解释清楚是不可能的。”
皇家布朗普顿医院爆发疫情时,英国官员倒确实提醒了美国疾控和预防中心,后者也意识到应该把消息告诉美国国内的医院。2016 年 6 月 24 日,疾控中心向全国所有医院和医疗团体发出了警告,并新建了一个电子邮件地址 candidaauris@cdc.gov,为医护人员提供咨询。真菌病小组的关键成员 Snigdha Vallabhaneni 当时以为,没有几个人会来信询问,“一个月只会收到一封邮件吧”。
可没想到,几个星期内收件箱就满了。
负责照顾感染耳念珠菌的医护人员也担心自己会受到感染。纽约韦尔·康奈尔医学中心(Weill Cornell Medical Center)的马修·麦卡锡医生(Dr. Matthew McCarthy)收治过几名耳念珠菌患者,他承认自己在治疗一位 30 岁的患者时感到莫名恐惧:“我不想碰他,不想被他感染,再传给其他人。”
他尽责地给病人做了彻底检查,但他表示:“我总是很害怕,担心不小心就从袜子、领带、罩衣上沾到了这种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