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推进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奶产品营养安全水平,对于强壮国民体魄、壮大民族产业意义重大。
“十三五”期间我国奶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奶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良好,消费者对国产奶信心逐渐恢复。2019年,我国奶类总产量达到3297.6万吨,同比增长3.8%。奶牛养殖规模化水平提高,规模化比重达到64%,比2015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奶牛养殖机械化水平提升,规模养殖机械化率达到82.4%,规模化养殖场挤奶机械化率达100%。奶牛营养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奶牛单产7.8吨/年,比2015年提高了1.8吨。牛奶质量安全水平逐年向好,2019年菌落总数、体细胞数、黄曲霉毒素M1含量等指标达到欧美标准。乳制品合格率高于食品合格率平均水平,2019年乳制品合格率99.8%,连续五年保持99%以上,消费者对国产优质奶的信心逐渐恢复。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奶及奶制品安全控制与质量提升关键技术、优质乳生产的品质提升与绿色低碳工艺关键技术、奶牛提质增效饲养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学术影响力和产业支撑力进一步增强,有力支撑了奶业高质量发展。
开发构建了奶及奶制品安全控制与质量提升关键技术。构建了奶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基础数据库,揭示了霉菌毒素共存的危害机理,创建了风险数据交流的权威平台。自2015年以来,依托数据库向主管部门提交报告205份,政府监管部门依据奶及奶制品中主要风险因子的种类及动态变化,实现主动高效监管。自2016年起,农业农村部基于数据库资料,连续每年向社会发布《中国奶业质量报告》和《中国奶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报告》,客观传递奶业质量安全状况,对回应社会关切、加强风险交流和提振消费信心具有重大意义。研发出奶及奶制品中主要风险因子同步技术,开发出违禁添加物检测标准,制定了生产过程安全控制技术规范。同步检测技术节约时间80%以上,节约成本60%以上,解决了实验室内奶及奶制品检测效率低和成本高等难题,已经成为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和国家奶产品风险评估重大专项的指定方法。制定国际上首个复原乳鉴定标准,研发出奶及奶制品的品质评价方法,集成构建质量提升技术,开发的优质巴氏杀菌乳中乳铁蛋白和β-乳球蛋白含量分别是进口巴氏杀菌乳的8倍和10倍,显著增强示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领国产奶业从安全向优质升级。该成果获“2018-2019年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创新了优质玉米青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指导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优化利用。创建了涵盖全株青贮玉米品种选择、收获时玉米成熟度把控、收获过程控制、压实、封窖技术和贮后管理为一体的优质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规范化生产技术。结合奶牛胎次、生产性能、体况和生理阶段等因素,研究提出了“玉米青贮+苜蓿干草”的高效组合模式和全株玉米青贮的有效饲喂量,且公斤奶饲料成本低于1.95元。以营养指标为核心,构建了包括感官评分、营养评分和发酵评分为一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被农业农村部“粮改饲-优质青贮行动计划”采纳执行。开展优质玉米青贮质量跟踪评价工作,累计评价了北京市25家规模奶牛场、天津市55家奶牛场和河北省86家奶牛场的550多个全株玉米青贮样品的质量,首次全面了解了北京市和津冀地区全株玉米青贮质量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