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以英文名字“CCDC”命名时,它是为了效仿美国,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公共卫生系统。然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未像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那样是一个全国性的一体化组织。
在一个拥有3500个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和19万名工作人员的四级疾病控制系统中,位于塔顶的国家疾病控制中心更像是一个研究中心。地方三级中心归所有地区管辖,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只是一个商业指南。
在2009年的新医疗改革中,疾病控制和预防系统应承担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疾病控制和预防受到科研机构基因的限制,擅长研究但不擅长政策执行,因此错过了一个将边界扩大到基层的机会。
在新流行的疾病中,疾控中心的直接报告系统花费了数亿美元,并花了几年时间才完成,但在近一个月的早期却没有发挥作用。其次,改革势在必行。
位于北京郊区昌平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一个平时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机构,但是一旦引起人们的注意,就会发生惊天动地的事情。
非典成立仅11个月,就在中国震惊了世界。建国18年后,中国经历了新一轮肺炎疫情。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负责人经历了自18年前成立以来最激烈的公众质疑和信任危机。
然而,即使在怀疑的声音最强烈的时候,一些可信的经济学家和专家站出来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高福说话。
2月27日,钟南山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疫情的蔓延是由于“疾控中心在我国的地位低下,它只是一个在卫生安全委员会领导下的技术部门。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直接向中央政府报告,而无需一步一步地报告,在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直接向社会公告报告。这需要改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地位需要提高,必须有一定的行政权力。”
钟南山谈到了对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用的日益清晰的理解
尽管“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个名字的影响,公众一度认为它是重大疫情的举报者和第一责任人,但事实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不副实,在机制和实权上既尴尬又负责。
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更像一个研究中心。在其存在的18年中,它有机会扩大其边界,但它不擅长政策执行,因为它擅长研究,并最终错过了转变的机会。
疫情仍处于僵持状态。然而,对中国疾病控制过去和未来规划的追求已经开始。
“后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从北京开车到南方,进入昌平。经过大家都熟悉的小汤山和北京最大的环路——六环路后,我们驶入一条不宽的东西向小路。
道路两旁的杨树笔直向上,看上去很荒凉。第一次来这里的人,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常常想知道前面的路在哪里,同时又害怕错过十字路口。突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大门出现在道路的北侧。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位于昌平区白山镇,占地55公顷。进入宽敞宏伟的大门后,豁然开朗。它与门外的乡村氛围完全不同。这是一个经过最专业的规划和设计的国家办公室和科学研究园。
公园的建立揭示了2003年非典之后中央政府对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巨额投资的痕迹。
进入大门,穿过数百米长的宽阔主干道,来到主楼前。灰色的五层主楼,高日照厅,庄严而现代。主楼的西侧是食堂和专家公寓。在主体建筑的东南面,有一座低矮的小山,山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蜿蜒的小路,通向山顶上的一座亭子。山脚下有一个小湖,然后朝东走,一个个深红色的小建筑排成一行。这是传染病研究所、病毒研究所、性病艾滋病中心等直属单位的办公楼和实验室。大楼里的一些高大的树应该是这里的“土著”,十多年前移植的树已经变得茂盛了。
18年前的2002年1月,当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时,外界更习惯于称其为英文缩写——C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个是存在于组织和组织中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另一个是口头流传下来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许多熟悉中国疾病控制历史的人眼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之所以用英语命名,只是为了效仿美国著名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公共卫生系统。然而,除了相同的名字,这两者在实质上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多年来,外界一再向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而这往往很难引起争议。
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未有过真正的国家一体化组织。
作为一个中央级机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只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的一个。换句话说,它只是一个中心,现在有2000多名员工。相应地,在省、市和县一级有3500个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全国有19万人。
这一级别的疾病控制中心在中央政府和3500个疾病控制中心在地方一级,虽然都被称为疾病控制中心,有完全不同的起源。整个疾病控制系统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四级结构。
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成立于2002年1月23日。它是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基础上整合的。中国预防医学研究院成立于1986年。它的前身是中国预防医学中心,成立于1983年后,卫生部报国务院批准。
在成立之初,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是卫生部下属的一个“正式机构”。所谓“全额”是指由全额财政拨款支持,不允许也不需要任何额外收入。因为它诞生于预防医学研究院,所以它是一个基础研究机构。其业务实力主要集中在重大疾病的研究、预防和控制上。目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属的几个大型中心和中心是围绕几种疾病设立的,如传染病中心(细菌感染)、病毒性疾病中心、寄生虫病中心、性病/艾滋病中心、结核病中心、职业病中心等。
随着2003年非典的爆发,成立不到11个月的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疾病控制和预防在病原体识别和流行病预警方面做得很少,却没有受到多少批评,并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非典过后,各级财政部门对国家疾病控制系统给予了巨大的预算投入。在2003年以后的几年里,中央政府对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进行了大量投资。除了全面预算管理所需的“支持”费用之外,其中许多费用被转化为基础设施,如各种建筑、实验室、信息网络和设备。
2004年非典过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的昌平区开始建设。此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位于北京二环路的南纬路,占地狭小。办公室和实验室没有区别,即使在走廊里做实验,也不能满足实验室标准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南纬路旧址位于人口密集的城区,存在有毒物种泄漏和有毒试验动物逃逸的隐患。因此,决定搬迁并建造一个新的场地。第一期工程于2004年6月开工,总投资6.3亿元,总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
到2008年左右,经过四五年的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具备了目前的组织结构和规模,功能齐全,与2002年初建成时的水平完全不同。
3500个当地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可以追溯到1953年。
与1983年成立、2002年正式成立的中央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同,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史悠久,定位明确,经验丰富,可追溯到1953年。
1953年1月26日,中央政府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卫生防疫站。从该省到每个县,将很快建立2000多个卫生防疫站。在同一时期,发起了“消灭四害”的爱国卫生运动。后来,麻雀变成了有益的鸟类,并被蟑螂取代。大部分工作是由全国各地的防疫站进行的。
所有防疫站都是全成本的公共机构,人员的工资和业务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传染病在全国范围内一个接一个地爆发。从鼠疫、霍乱到天花,从寄生虫病、出血热到麻疹,传染病都得到了控制甚至根除。在这些大规模的群众战争中,全国各地的防疫站起了带头作用,贡献最大。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绝大多数主要传染病都被消灭了。与此同时,时代的巨轮正在向前滚动,开启了市场经济的新篇章。
在市场化浪潮的席卷下,全国各地的医院都在走自给自足的道路。一旦医院变得面向市场,它很快传播到同一医疗系统的各级卫生防疫站。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防疫站,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仍然是主要责任,但是由于疫苗的普及,各种传染病得到了很大的控制,这项工作是重要的,但不重要。与医院不同,防疫站没有诊断和治疗的收入。他们在哪里创造收入?
在“给政策不给钱”的时代,各级防疫站都同意把接种疫苗作为重要的财政资源来源。在没有计划免疫免费疫苗的时代,人们需要接种的各种疫苗都要经过防疫站。这种流行病的起源一直持续到今天,各级疾病控制和预防机构仍在“操作”各种(计划免疫除外)收费疫苗。
另一方面,卫生监督检查职能也在防疫站的控制之下。卫生监督检查的范围主要包括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和学校卫生等。有了监督检查的职责,就会有执法的权力。当时,“收支两条线”没有明确界定。有了执法权,自然会有收入,这将是“自给自足”。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防疫站的创收趋势加剧。太平时期,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不严,而疫苗接种和卫生监督检查成为主要业务。到了2000年,社会上一再有人怀疑,从长远来看,防疫站已经没有必要了。
防疫站是去还是留?
整合难:从卫生防疫站到疾控中心
此时,中国卫生防疫界有识之士放眼世界,知道美国疾控中心是著名的、强大的、高效的。
成立于1946年7月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是“起源于寒冷”。那一年,疟疾在美国爆发,位于东南边境的佐治亚州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成立。起初,办公空间只是“一栋小楼的一层”
疾病控制中心隶属于联邦政府的卫生部。最初,疾控中心赢得了卫生部1000万美元的预算,雇佣了不到400人,并很快陷入了疟疾战争。它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疟疾在全国蔓延。蚊子是疟疾的源头,所以疾控中心主要配备了“三大部件”:卡车、喷雾器和铲子。
在消灭了蚊子和疟疾之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发起人约瑟夫·芒廷(Joseph Mountin)雄心勃勃,眼光远大,他开始将该部门的职责扩大到预防和控制所有传染病。从那时起,一个“小出生”的部门不断扩大和加强。1947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亚特兰大以10美元的名义价格购买了15英亩(约60,000平方米)的土地,用于建造办公室和科研大楼,该大楼仍是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总部。
在从疟疾防控扩展到所有传染病防控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时俱进,不断拓展领域。例如,在世界上没有流行病学概念的时候,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发地部署了一个疾病系统,其范围已经从传染病扩大到其他主要和多种非传染性疾病。
2000年前后,出现在中国疾控界面前的美国疾控中心,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庞然大物。其职能包括疾病预防和控制、健康促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它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功能,拥有5000到6000名员工。
2000年,时任中国预防医学研究院院长的李立明提出了建立一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来对抗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想法。在李立明的领导下,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那一年成立,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走向“大卫生”,中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涵盖三大领域: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
李立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一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地图。
2002年,在中央一级,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重新出现,李立明担任第一任主任。在地方一级,省、市、县各级数以千计的卫生防疫站也开始改组。重组步骤是逐步剥离卫生监督职能,在各地卫生厅(局)下设卫生监督办公室。在许多地方,这一举措剥夺了三分之一的原防疫站人员。从那以后,全国各地的防疫站都改名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仍然是卫生局下属的公共机构。至于是“全额拨款”(全额拨款)还是“差额拨款”(部分拨款和部分自筹资金),由地方卫生局决定。然而,其中大部分成为“完整单位”,并得到地方财政拨款的支持。
地方防疫站转移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后,除了传统的“五大卫生”(传染病、职业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和学校卫生)之外,新的“重大卫生”职能也逐渐增加,如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的调查。)、社区管理、妇幼保健、营养保健、老年人保健和健康教育。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比,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注重实施和实际操作。
从2003年到2008年前后,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建立了“1+3”疾病控制体系。大部分地方的防疫站已经转变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一些不变的防疫站将在2010年前后进行重组。
在行政上,地方一级有3500多个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分别归地方卫生部门(局)管辖。前者还负责人员工资和运营费用。因此,当地卫生局是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真正的“衣食父母”。就业务而言,这3500个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接受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指导,然而,这只是“业务指导”。
同样在2003年至2008年期间,“1+3”疾病控制系统也在发展。总的来说,中央的“一”运动比较大,地方的“三”运动变化不大。在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至少在形式上,已经存在一种包括预防和控制所有主要疾病的气候。尽管该中心仍擅长疾病科学研究,但它也积极建立了预防和控制各种重大疾病的实际能力,并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环境健康、职业健康、营养健康、妇幼健康、老年健康、儿童和学校健康、烟草控制、卫生应急等领域的覆盖面。
巨额资金创造的“合作”:疫情直报系统
在此期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其他疾病控制机构共同努力,逐步建立传染病直接报告系统。直报系统被称为“中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俗称“传染病直报网络”。它成立于2003年下半年。它将于2004年1月1日试运行,并将于4月1日投入运行。
这是一个“垂直到底,水平到边缘”的网络直报系统。“纵向到底”是指全国各卫生机构,包括基层,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疫情后,由诊断人员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然后通过网络直接报告病例信息。病例信息将直接发送到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还将发送到县、市、省卫生与健康委员会的相关部门以及卫生机构所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横向到边缘”是指它涵盖了全国各级卫生管理、疾病控制和预防机构以及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因此,各级卫生行政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辖区内的传染病疫情。
当直接报告系统完成时,它的设计是为了处理国家确定的近40种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所谓“直接报告”是指任何联网的医疗机构,从省到市,从县到乡,无论是三级医院还是乡镇卫生中心,都可以通过其医疗机构的人员将三种传染病中的任何一种输入计算机。所有计算机都通过专用网络连接。理论上,乡镇医疗机构发现的个人感染病例,无需100%明确诊断(只需怀疑)、申请审批和任何中间环节,就可以通过24小时直报系统,首次直接到达上级疾控中心和国家疾控中心。
自2004年起,卫生部发布了“不明原因肺炎”报告的规定。从那时起,除了之前确定的近40种传染病外,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也必须报告。直接报告系统的设计逻辑是打破层级结构并交换信息,以便中心和终端能够不时地相互通信。近几年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直报系统不断升级完善,智能信息处理功能不断增强。例如,一旦某一传染病在系统中存在时间或浓度为空,系统将自动触发预警信号,并首次手动验证和分析该信号。
从2003年到2008年,包括直接报告制度在内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完成了布局:从中央到地方,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多年来使用了大量财政预算。从人员配备到运行经费,从硬件设施到科研软实力,从传染病防控定位到全民健康,“3+1”疾病防控体系似乎已初具规模。
疾控中心错失2009年新医改的转型机遇
2009年,中国发生了影响疾病控制和预防的重大事件。这是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入基层的绝佳机会。
今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这是我国新一轮医药改革的纲领。
在《意见》提出的四大医疗卫生体系中,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位居四大体系之首。
公共卫生服务有两大领域:第一,它涉及公共卫生的日常工作,包括疾病预防和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心理健康、急救、血液采集和供应、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一是重点工作,包括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主要疾病不仅包括传染病,还包括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
在设计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制时,建议在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内首先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谓基本公共卫生,是指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三大项目,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项目”。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保护基本”和“加强基层”两大使命,在政策设计上有很高的期望。为此,建立了极其罕见的金融担保机制。2009年,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低于15元,此后逐年上升至69元。这是一种在金融安排中极为罕见的“合法筹资”机制,这意味着无论需求如何,都将提前筹集资金。不是“物以类聚”,而是“物以类聚”。从决策者对这一政策的重视程度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
当时,卫生部打算让疾病控制系统承担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然而,疾病控制和预防受科研机构基因的限制,擅长研究而不擅长政策执行,最终无法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首先,其自身的优势在于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而且它更愿意集中于其优势领域。其次,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在当时似乎被边缘化和复杂化了。出于这个原因,员工人数的增加最初只是从15元增加到20元。疾控中心缺乏增加新管理职能的动力。
最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职能被分配给卫生部的基层部门。
基层部门接管后,主要工作重点是部署城乡居民健康档案,重点是高血压、糖尿病和精神疾病等慢性病。具体工作的实施是由基层部门根据每年的总负责人数量将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划分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基层部门具体实施。
10多年后的今天,老龄化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中国主要医疗保健领域的头号挑战。公共卫生服务现在与“健康中国”战略紧密相连。
另一方面,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也错过了将边境扩大到基层的机会。结果,它未能利用类似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行政权力的发展。虽然仍有一定的机构和资金,但在功能定位上有更多的技术服务和咨询功能,但没有支撑腿,处于尴尬的地位。
新一轮疫情爆发后,中国的疾病控制和预防将何去何从?
在这场新爆发的疫情中,中国在疾病控制方面的关键突破是在技术层面。
一大早就进行了病毒基因测序、病原体追踪、病例检测和疫苗开发。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甚至派遣了几个小组的人员来帮助湖北,特别是在病毒检测方面,加快了病例的诊断。
对疾控中心的指控在于,耗资数亿美元、已完成数年并以其领导人高福为荣的直接报告系统,在疫情早期已有近一个月没有发挥作用。当武汉当地医疗机构发现早期疑似病例时,他们没有通过直接报告系统进行报告,但仍然通过口头和邮件向卫生保健系统主管进行报告。由此可见,在发生不明传染病的情况下,一线医疗机构既没有意识,也没有动机和技能来使用直接报告系统,而这正是最需要直接报告的时候。
目前,包括疾病控制和预防界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在为下一步做准备。
一位社会舆论指出,中国疾病控制系统长期投资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结果,所有各方都措手不及,在流行病的早期就迷失了方向。
这种观点认为,流行病的应对速度不如政策设计预期的快,这是由于投资不足。
这在中国疾病控制和预防界有许多回响。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人才流失问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预算不足和待遇低。
然而,从各级公共财政对公共卫生的公共投资来看,“预算不足论”似乎站不住脚。无论从“基本公共卫生投资”的“大病防治”资金还是各级疾病控制人员办公室科研经费保障的“小病防治”资金来看,财政投入都远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长率。作为一家全成本机构,疾控中心人员的待遇受到法律限制。当然,它不能与自主自立能力更强的公立医院相比,也不能与面向市场的研究机构相比。
有些人认为,疾控中心不应该抱怨资源短缺,而应该积极选择向公共卫生的主要领域靠拢,承担更多的责任,争取更多的资源。当前,公共卫生状况正在上升,我们应该遵循“健康中国”的战略,将地方疾病防控与中央政府结合起来,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和慢性病危机。这样,中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覆盖所有重大疾病的新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将卫生防线推向一个广阔的公共卫生领域,同时具备科研实力和管理能力。
第二个民意在于疾病控制功能的内部冲突。中国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体系借鉴了美国的经验,但只是在形式上相似。位于塔顶的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更像是一个研究中心,它使用直接报告系统来获取数据。它的优势在于科学研究而不是防疫和控制。在我国事业单位的评价体系中,科研成果是巨大的“生产力”,可以转化为职称、职称和职务,最终是真正的效益。
疫情直报系统已经使用了十多年,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捕获和收集了三大类近40种传染病病例,数量惊人。
但是在疾病控制系统中,这种大数据的最佳用途是用于科学研究。检索学术期刊数据库,各级疾病控制中心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不得少于同级顶级医院。
在最近新爆发的疫情中,由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部门负责人撰写的论文引发的争议也深深植根于该组织的基因:强调科学研究,而非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它的对应机构,是联邦机构和国家重大疾病应急中心中一个非常强有力的告密者。
因此,在中国的政府结构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存在一定的职能冲突:卫生部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赋予国家卫生委员会官方举报人的地位。卫生委员会依靠国家疾病预防和控制来实现这一职能,而后者是一个科学研究领导的机构。另一方面,作为当前政府改革的成果之一,应急管理部拥有资源、经验和制度,但没有发言权,也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因此,在政府的传染病预警系统中,实际职能的执行存在着空缺。
因此,如何协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能和日常激励,是全面引入应急管理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弃成为专业咨询机构?它是否会发展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急诊部”,如美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有待观察。
社会舆论的第三部分是主张赋予疾控中心更大的权力,使其能够在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贯穿始终,并在其下实现对三级疾控中心的真正管理。相应地,疾病控制和预防系统将直接升级,与卫生和健康委员会系统分开,并将设立一个独立的疾病控制和预防局,以实现每件物品的垂直管理。除了卫生和健康委员会,还将建立一个行政系统,类似于国家食品和药品管理系统。
然而,中国的“3+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有其历史原因。此外,简单地使用单一的垂直组织和管理框架作为解决所有问题和推进改革的药方,也忽视了政府组织和管理的复杂性。即使在垂直管理系统中,各级之间仍有上下沟通,部门之间也有平行协调。这种垂直管理系统还必须与其他政府系统进行沟通和协调。特别是当面临重大紧急情况时,如新流行的流行病,整个社会必须动员起来应对它。任何部门,甚至是最重要的疾病控制部门,都无法单独应对。
疫情过后,中国的疾病控制系统将走向何方?决策者会用什么样的思维来领导改革?改革将如何实施?
公众将拭目以待。
无论如何,改革势在必行。